2016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四届“世界水日”,3月22日至3月28日是第二十九届“中国水周”。联合国确定2016年“世界水日”的宣传主题是“水与就业”。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16年“世界水日”和“中国水周”活动的宣传主题为“落实五大发展理念,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”。
水是生存之本、文明之源、生态之要。我市滨江临海,河流密布,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,水资源总量丰富。然而,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过境客水多,导致水资源自然利用率不高,对工程设施具有较高的依赖性,水生态损害、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,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。节约水资源、保障水安全,事关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事关社会稳定、百姓安康。近年来,我市围绕习总书记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新时期治水思路,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以加强水资源保护为核心,以改善水生态与水环境为目标,全面提升水资源规范化管理水平。
市水利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刘新华就近年来我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情况以及“十三五”时期相关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记者:南通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是什么
刘新华:我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围绕水资源配置、节约和保护“三个环节”,通过健全制度、落实责任、提高能力、强化监管“四项措施”,严格控制用水总量、用水效率、入河湖排污总量“三条红线”,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,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。基本原则主要有:一是坚持以人为本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,保障饮水安全、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;二是坚持人水和谐,尊重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,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,以水定需、量水而行、因水制宜;三是坚持统筹兼顾,协调好生活、生产和生态用水,协调好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;四是坚持改革创新,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,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;五是坚持因地制宜,实行分类指导,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
记者:近年来,我市严格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
刘新华:一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,严格规划管理、水资源论证、水量分配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。在取水许可审批过程中,严控用水总量红线,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,实行取水限批政策。严格按产品用水定额确定取水规模。地下水超采区、区域供水覆盖地区,实施地下水封井工程,严格限定新增地下水取水。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,通过全面节水、定额管理、理顺水价和节水技术改造,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。统筹考虑定额、取水许可量和单位实际需求,编制年度取用水计划,下达到各取用水户。加强重点用水户内部用水环节管理,按照取水户八项要求规范用水管理台账。以火电、化工、冶炼、纺织等行业为重点,推广企业中水回用、废污水“零排放”等节水技术。为老旧小区免费更换节水坐便器,积极推进公共厕所节水改造和节水洗车示范点建设。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。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,在重要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设置标志牌,实现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和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例行监测。严格入河排污口论证审批和监督管理,执行“生活污水给出路、工业污水严管控”的管理政策,推动建设人工湿地对达标尾水进一步处理或实现循环利用。以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为重点,开展清水行动,全面推进生态活水、生态修复、生态补水、河岸整治改造,大力建设河道整治管护、水生态保护修复、节水型社会建设、城乡供水安全保障、防洪治涝减灾、水文化建设等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。四是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责任考核机制。根据国家、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,成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,出台了考核办法和考核工作实施方案,每年对各地进行考核,考核结果由市政府向各县(市)政府通报。
记者: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我市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
刘新华:近年来,我市水资源管理“三条红线”全部实现省控目标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。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,“三条红线”控制指标分解至县行政区域,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完善。在全市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情况下,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在40亿立方米左右,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。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,相较于2010年,201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了50%左右。全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,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10年的53.8%提高到2015年的70.1%,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%。长江洪港、海门和长青沙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通过了省级验收,通州区、如皋市成功创建为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。南通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于2013年底在长江流域率先通过水利部验收,获“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”称号。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进展顺利,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,开展了南川河、尖沟头河综合整治项目。通过实施区域供水,逐步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的自备井,近两年共计封井542眼,压采地下水3000余万方,地下水水位稳步大幅回升。在江苏省2013、201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,我市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,名列全省第二位。
记者: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
刘新华: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攻坚的五年,也是加快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、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制定“十三五”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,其中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,南通必须以更高的标准、更严的要求、更实的措施全面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,才能确保始终走在全省前列。
指导思想是: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全面践行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遵循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新时期治水思路,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总揽,以构建水资源综合保障体系为核心,以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为动力,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水为保障,通过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,大力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、水效领跑者行动,提高水资源风险防控能力和科学利用水平,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水环境质量改善,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,为建设经济强、百姓富、环境美、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提供坚实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。
管理目标是:到2020年,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,节水型社会基本建立,完成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和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创建,所有县(市)建成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,初步形成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。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6亿立方米以内;用水效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5%、20%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提高至0.65;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完善,城乡供水有效保障,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%以上,主要河道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,城乡饮用水源水质和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,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,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,我们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,
一是以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为核心,实行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。总量控制方面,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管理,把水资源管理“三条红线”控制指标作为刚性约束。强度控制方面,加快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,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;严格执行用水定额管理,从严从紧核定许可水量和用水计划。责任管控方面,继续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体系和考核工作程序,强化考核,继续推进水资源纳入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,落实损害水资源、水环境的责任追究制度。
二是落实“节水优先”方针,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。认真落实《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》,依法依规节水。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,提高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建成率,实施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,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,推广节水器具和技术,建立健全重点取用水单位监控制度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全面落实节水“三同时”制度,提高节水标准,研究推进用水产品、重点用水行业、区域节水水效“领跑者”指标。加大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,优化多水源配置格局,节约常规水源。
三是坚持绿色共享理念,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。全面完成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,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,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。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功能区管理。加强地下水保护。全面落实地下水压采方案,完成封井任务,实现采补平衡。
四是以管理现代化为目标,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。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,到2020年基本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;推进市、县(市)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;继续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,严格水资源费征收,规范水资源费使用。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政策,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。全面加强农业用水取水许可管理,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取水许可发证工作,建设计量设施和监控体系。